
当初林丹都不敢想的“单飞”,张楠为何做到了
本文转自:上观新闻
“我由衷地感谢国家队这16年对我的培养。”“尽管离开国家队,但我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继续自己的羽毛球之路。”“未来我将独自安排训练、比赛及相关的一切羽毛球活动……”日前,国羽奥运冠军张楠宣布退出国家队,同时宣布未来将以职业球员身份参加比赛。
对中国体坛来说,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——这是中国羽毛球历史上首位“单飞”的球员。
曾经,中国羽坛最接近“单飞”的就是林丹,但当年沸沸扬扬的“单飞风波”以各方否认收场,媒体和球迷们反倒成了“无中生有”的一方。但圈内人士其实都知道,林丹不是不想“飞”,只是不能“飞”。
当年林丹都不能,如今张楠怎么成了呢?
在中国体坛,一位运动员的“单飞”前提几乎无外乎两条:“飞”了还能供得起自己的训练、参赛等事宜,也就是一个“钱”字;再有,就是你必须还能有资格参加比赛。
作为世界羽坛历史第一人,林丹自然不会差钱,他被挡在了第二条上。
2014年,世界羽坛第一人林丹突然宣布,将召开新闻发布会,对个人赞助商和相关问题进行具体说明,这顿是引发媒体集体猜想——“超级丹”是否会因为个人赞助商像李娜那样脱离体制,实现“单飞”。
事件的导火索,是他身上的一个“LOGO”。在中国体坛,过去几乎所有运动员取得辉煌成绩,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在举国体制大团队的保障下完成的。个人的成功源自集体,个人也就必须要服从集体。所以多年来,中国运动员在选择独立赞助商上也是秉持这样的原则,自己的发言权并不大。偏偏林丹在国家队签约李宁还未到期的时候,自作主张和另一国际品牌签下了一份上亿元的长约,这一冲突才导致的“单飞”一说甚嚣尘上。
但正像时任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说的那样,“单飞是不可能的!”
他直截了当地挑明了缘由——羽毛球和网球这两个项目是截然不同的,所以林丹也不可能成为李娜。李娜最终实现单飞,是因为国际网协有规定,允许队员以个人名义报名参加国际比赛。而无论是世界羽联还是中国羽协,都不允许羽毛球运动员以个人名义参赛。
换句话说,离开国家队林丹不仅不能再参加世锦赛、汤尤杯、苏杯和奥运会的比赛,就是参加公开赛也必须要通过中国羽协才能报名,报名的前提至少要挂靠一个地方协会。林丹如果真的离开国家队实现“单飞”,先且不说是否还会参加奥运会这样高级别的比赛,他恐怕连对方队的身份都很难保留。
没有比赛,林丹和退役就没有分别,赞助商的利益也就无法兑现,等于“飞”了也白飞。
所以林丹只是希望想摆脱国家队整体赞助商的制约,而绝不可能傻到脱离国家队这个集体。这也就是为何当年所谓“恐将引起轰动”的新闻发布会在召开前24小时被紧急叫停,而林丹在事后接受采访时毫不犹豫地告诉媒体:“单飞?从没想过!”
这么多年过去,张楠实现了“单飞”,有人可能会问:是不是政策变了,个人名义也能报名参赛?其实不然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张楠会公开表示,“在经过与中国羽毛球队、张军主席及诸位羽协领导协商之后,中国羽协同意我以职业球员的身份继续参加比赛。”“中国羽协也会在赛事前为我报名参赛。非常感谢中国羽协为我寻找新的羽毛球道路提供支持。”
所以规矩并没有变,是国家队、中国羽协的态度变了。
张楠是中国羽毛球历史上最成功的双打运动员之一,他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二位、中国第一位拥有男双和混双奥运金牌的选手。当这么一位32岁的功勋老将希望以“单飞”的方式再出发,相关管理部门及领导给予了理解和支持。
当然,张楠和林丹不能完全等同起来比较,毕竟以当时林丹的影响力和牵扯到的赞助商利益来看,林丹“单飞”的难度确实是太大了。
但不可能否认,能迈出这历史的第一步,已非常不易。
这样的转变,和中国羽毛球这些年来因为改革形成的新面貌息息相关。三年前中国羽协完成换届,产生了以张军为主席的新任领导班子,标志着中国羽协的改革全面启动。随后,协会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,完善组织建设,积极推进委员会和专项委员会建设,强化内部管理,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。实体化改革,让中国羽协以新形态展示出勃勃生机,也在对一些功勋老将的问题上,变得开明和豁然。
未来,在中国体坛的其他项目上,或许还会有新的“张楠”,当然,到时候也就不足为奇了。